LM2. Invention of Writing 仓颉造字

The myths of invention of writing were found in ancient Egypt, ancient Chinese, and Sumerian cultures.

The Chinese myth is that CangJie (仓颉) followed the tracks of bird and animals to invent writing.  Ancient Egypt has Thoth as the inventor.  Sumerian record showed that the first king of Uruk, Enmerkar, is the first person started to use writing.

Are they the same source? The answer is “YES”.

  • The Chinese records showed that CangJie (仓颉) had been to the “洛汭(LuoNi)之水”. The book shows that洛汭(LuoNi)之水is Nile (Nilus in Latin). Lu(洛) means “water being combined”, as the upper nile is from Bule Nile and White Nile.  Lu(洛) also means “falling down”, cor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落”, as this section of Nile has the famous “six cataract” in upper Nile and water is literally “falling down”.
  • CangJie (仓颉) is linked with Thoth by the Eye of Horus.  Invention of writing serves as an “eye” that can see through the past.
  • The consequences from the word creation in Chinese myth is that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which means “the sky is raining grains, the ghost is crying for the nights, and the dragon is hiding in submission”.  This consequences are exactly the consequences in the corresponding story in Sumerian recordings, 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  In the story,  all these events happened due to a political conflict between 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  The conflict ended up with Aratta being submitted to Enmerkar. Meanwhile, Aratta got the seed of barley from Enmerkar, and got harvest due to the heavy rain.

The abov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invention of writing myth are actually the same myth.  This correlation reveals a rich background for the crea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The chapter also reveals the meaning of Nilus (Nile), which means a combination of Ni (lower Nile) and lu (upper Nile) based on its geographic features.

 

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关于仓颉的传说和记载概括如下:

  • 仓颉根据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字文明,被尊奉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等等。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右史官,被称为“右史仓圣人”。
  •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 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 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

这些记载乍一看,都非常具有神话的创意,让人在感叹古人能吹牛之外,恐怕很难让人细究。倘若我们咬文嚼字地分析这些记载,也许我们能看到一些玄机。

汉代盛传的《河图玉版》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亦称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也就是仓颉也曾经称帝,并且南巡,到达一条被称为“洛汭之水”的河流。“洛讷之水”在哪里呢?中国古代有著名的洛水,但此洛水是否一定就是彼“洛汭之水”之洛水呢?

孕育古埃及文明的著名的尼罗河,英文Nile。Nile源于拉丁文“Nilus”。而阿拉伯文则为“en-Nîl”或“an-Nîl”[1]。阿拉伯文的“en-Nîl”或“an-Nîl”差不多就是把拉丁文“Nilus”的前后两个音节互换一下。按这个前例,我们是否把“洛汭”二字互掉一下,“汭洛”正好发音“Nilus”(s不发音)。“汭洛之水”会是尼罗河“Nilus”吗?

中文之美就在于,他既表音,又表意,字型和字意非常稳定,字和字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明显。我们并不难联系到,“洛”同源于“络”,取络合之意,即“各”水相合。尼罗河的上游是非洲中部的高山上的成百上千个水流汇合而成的,而后主要由白色尼罗河和蓝色尼罗河这两大河流的汇合。这就是络合后的“洛水”。不仅如此,尼罗河上游从非洲中部高地发出的水流因为地势落差比较大,水流喘急,就像是“落”下来的一样,所以洛水又和“落水”同音。尼罗河上游有自古以来就有记载的非常著名的“六大湍流段”,源于巨大的水流落差,如图2.5所示。图2.6是将图2.5中的六大湍流段简化成的尼罗河海拔高度的简易示意图。“六大湍流段”各个落水段都有大量的瀑布[2],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所以尼罗河上游是名副其实的“落水”。

fig1

图2.5    尼罗河以及上流的六个湍流段。

fig2

图2.6.  尼罗河海拔高度简易图示

 

“汭”同源于“纳”,取接纳之意,即水入于“内”。这和《说文解字》解释的汭为“水入内”是一致的。尼罗河中下游就是“汭”,特别是和周围干旱的沙漠环境相比。尼罗河中下游非常吝啬地将水“纳于内”,而不分给周围的黄沙,所以尼罗河中游称之为“汭”。如果说“落水”是世界各大河流的共同特点,那么“汭水”就是尼罗河的特色了。

《康熙字典》引用《傳》解释道“水北曰汭”,也就是说汭水是向北流的。这和尼罗河流中下游坚定不移地从南而北的流向地中海是一致。这个世界上从南入北的大河流并不多,尼罗河是世界上少有的几条从南向北流的河。

尼罗河(Nile)的字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闪米特语的(Semitic)“Nahal”。“Nahal”在闪米特语中是“河”的意思。“Nahal”的发音是“汭河”。“Nahal”是否就是“汭河”呢?

河的古埃及图形文字如图2.7所示,包含了“三条水,一个口”。汉字“河”也正好包含“三点水,一个口”。这里“口(r)”和“可”既起到表音也起到表意的作用,表示是可喝的水,以区分不可喝的海水。古埃及文明不仅在尼罗河周围,并且北面临近地中海,东面临近红海,用可否喝来区分河水和海水恐怕是造字者必须要区别的。

fig3

图2.7.  尼罗河的古埃及文,图片来自Wikipedia。

中文的河和古埃及的河都有三条水,这种巧合非常有意思。我们在【山不转水转】一章中中会讨论这个问题。

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木華·海賦》是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文选》中的一篇,描述尧舜禹时代的大海的壮观情景。根据这几条线索,我们可以猜测这条由南而北的河流“汭”很可能是有几段弯曲的河流组成的(淮汭、夏汭、滑汭),并且可能旁边可能有沙漠,所以又有“沙汭”一段,又在海边。这几个因素正巧和尼罗河的地理特点非常吻合,参见图2.5。尼罗河并行于红海,上游有许多弯曲的河段,即淮、漢和滑水之曲。尼罗河中游与沙漠接壤,是名副其实的“沙汭”。

无论从读音上,字形上,还是古代片言只语的记载中,我们有理由猜测,“洛汭之水”即为尼罗河,洛水就是落差很大的各个水流汇集的尼罗河上游,汭水就是尼罗河中下游。而“汭河”指的是尼罗河。仓颉南巡“洛汭之水”指的就是仓颉南巡尼罗河。

无巧不成书,苏美尔史料中记载,苏美尔第一个具有统治意义的王朝Uruk的第一位王,Enmerkar(大约3100BC),也是第一个启用苏美尔文字的王。在苏美尔的传记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3]中,Enmerkar是太阳神Utu之子。他建立苏美尔第一个王朝Uruk后,想让另一个宗族的头领Aratta臣服于自己,于是进行了苏美尔历史上最早的人类关于权力的争夺。

Enmerkar先让一个能说会道的使者传口谕,要用麦(barley)种子和Aratta交换石头和珠宝,并让Aratta臣服于Enmerkar。Aratta怒不可揭,让使者传话要求和Enmerkar个人进行决战。使者在两地来回传达两人的口谕,如此来回达十年。在无计可施的时候,Enmerkar第一次使用了契文。Enmerkar把他所提的交换条件都一一写在了泥板上,让使者送去。Aratta第一次见到了使者送来的书面契约,非常震惊。Aratta认为这是神的旨意,所以尽管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得遵循契约,并向Enmerkar称臣。同时他也得到了Enmerkar通过使者送来的粟米(barley)种子。

就在Aratta诵读Enmerkar的使者递来的契约时,突然天降暴雨,Aratta原本干焦的土地从而得到了大丰收。Cohen等人[4]关于这一段的英文译文节选如下:

The lord of Aratta looked at his kiln-fired tablet. At that moment, the lord worthy of the crown of lordship, the son of Enlil, the god Ickur, thundering in heaven and earth, caused a raging storm,…………. On Aratta’s parched flanks, in the midst of the mountains, wheat grew of its own accord, and chickpeas also grew of their own accord;……..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记载,仓颉因为创造了文字而导致“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淮南子·本经》中也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我以前每看到这里,都不得其解,文字的创造应该是普天同庆的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天下大雨,鬼为夜的到来而哭泣,龙也潜藏”的这种悲壮画面呢?当我读到Enmerkar的故事,我恍然大悟,因为书写文字的第一次出现,将货物的交换条件作为文字刻在了契约上,从而导致了一个宗族(龙族Aratta)失去了独立权而成了附庸。而另一方面,龙族Aratta得到了麦(barley)种子以及雨水,五谷丰登。所以在故事末端,Aratta歌颂天德,向Enmerkar俯首称臣。这难道不是“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最好注解吗?苏美尔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的传说为中国仓颉造字的天象提供了完善的故事背景。

适量的雨水是农作物丰收的前提。那么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是暴雨而不是一般的雨水给Aratta带来粮食的丰收呢?这源于尼罗河的地理特点。尼罗河中下游两边都是干旱的沙漠。尼罗河中游的河谷和下游的三角洲的耕种都得益于尼罗河每年的泛滥。每年春夏季埃塞俄比亚高地有大量的降水,导致尼罗河泛滥。泛滥的河水通过六大湍流(“落水”)给干旱的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带来大量的肥沃的淤泥和四处泛滥的河水,使庄稼得以耕种。如果哪年没有尼罗河带来的淤泥和泛滥的河水,庄稼就无法耕种了。尼罗河泛滥是尼罗河农业的命根子。这是尼罗河河谷独特的自然条件。

如果暴雨和庄稼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这一现象和人类历史上文字的第一次使用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就不是用巧合能解释的。

《说文解字》云“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这句话指出,仓颉造了書契。書契就是用于物物交换的契书。这和Enmerkar第一次用契书和Arrata进行物物交换是吻合的。也就是说文字的推行是从契书开始的。

我们都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殊不知在古代记载中还有一人和和仓颉一起造字,那就是沮诵。据传,沮诵和苍颉都是黄帝的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曰:“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宋衷注:“沮诵、苍颉,黄帝史官。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苍颉居其职矣”。沮诵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沮”为“沮丧”,“诵”是“诵读”,“沮诵”是沮丧地诵读,这不正是Aratta拿到契约那一刻时沮丧地诵读的情形吗?

也许读者会感到非常奇怪,前文才说到仓颉和位于非洲的尼罗河相关,这会怎么又说到了西亚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的传说了?如果说早在上古时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就交织在一起,那么就不难理解了。本书认为Enmerkar代表的是两河流域的王室宗族,而Aratta代表的是尼罗河(包括西纳半岛)的王室宗族。古埃及法老是以蛇(龙的原身)为图腾的。Aratta投降成为Enmerkar的臣子正是“龙乃潜藏”。

如果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之间的争夺比较熟悉的话,我们不难联想到,Enmerkar可能是黄帝,他的信使是仓颉,而Aratta是炎帝。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线索。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的故事我们在【王朝的出现】一章还会继续讨论,希望给世人一个更全面的Aratta。

Enmerkar在位时间(~3100BC)和考古发现苏美尔文字发展大约一致(3200BC-3000BC)。可见Enmerkar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仓颉作为文字鼻祖,是苏美尔早期楔形文字的鼻祖。

Aratta的传说非常少。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是唯一一个以Aratta为主角之一的神话故事。Aratta作为失败者从此消失在苏美尔的历史长河中。不过Aratta在别的史诗中有被提及,并且名声不错[5]。在【日子和语言文字·语言的源头】中,我们会继续讨论Aratta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仓颉最显著的外貌特点的记载就是重目。“重目”一直被我们理解为“四目(四只眼睛)”,甚至在古代关于仓颉的画像上也是“四目”(图2.8)。当然,没有人会认为人类进化史上真的有四只眼睛的人,甚至四只眼睛的动物也是罕闻。所以对于关于仓颉“重目”这一特征描写,世人恐怕不做细想。

fig4

图2.8.  仓颉肖像图选自清代顾沅辑录的《古圣贤像传略》。

在古埃及的神话里,也有一双特殊的眼睛,Eye of Horus(昊来氏的眼睛)[6]。虽然大家将Horus翻译成荷鲁斯,我个人更愿意将Horus翻译成“昊来氏”。你在读完本书时,一定会明白为什么将Horus翻译成“昊来氏”。Horus(昊来氏)是古埃及第一个被神话了的古埃及之王,也是第一个统一上下埃及的王。

fig7

图2.10.   Thoth 以及 the eye of Horus(图片选自Wikipedia)。

Eye of Horus(昊来氏的眼睛)又称为Wedjat Eye。Wedjat又有写作Wedjat or Udjat,Uadjet,Wedjoyet。这些不同的Wedjat写法都有相似的发音:帝/d/、乌/w/、颉/je/。即有仓颉的“颉/je/”的发音。这位代表Horus(昊来氏)眼睛的Wedjat又称为Thoth或者Djehuti。Thoth正是古埃及传说中的造字之神。我们注意到“Djehuti”也有一个仓颉的“颉/je/”的发音。

在古埃及书写用的载体是纸莎草。纸莎草在古埃及的发音是w3dj,和造字之神Thoth的另一个名字Wedjat是同音的。w3dj这个发音单词有三个意思:

  • 神的名字Wedjat,也就是Thoth
  • 纸莎草,即古埃及的文字记载工具
  • 青色或者青草[7]

这个可能不奇怪,用造字之神的名字来称呼文字记载工具纸莎草(读音同),以表示对造字之神的纪念。这是一件很天然的事。而纸莎草就是青色的。“苍”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草色也”,正是纸莎草的颜色。所以Wedjat不仅从发音上,而且从含义上,都可以翻译成就是“苍帝颉”。

古埃及Thoth的人物特征就是仙鹤,如图2.10,2.11,2.12所示。中国古代仓颉的身上穿的也是羽毛,如图2.8所示。仙鹤是中国古代非常尊崇的长寿之鸟。

《说文解字注》中认为“爾雅無鶴。故偁詩。後人鶴與鵠相亂。”《尔雅》(《爾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鵠,也就是《说文解字注》中认为“鶴”。《说文解字注》认为“鶴”其实是和“鵠”相混淆,或者是从“鵠”派生出来的。这一点我认为《说文解字注》说的是有道理的。“鵠”从造字来看,就是“谛告的鸟儿”,而以仙鹤为人身的Thoth在古埃及神话中正是这么一位将智慧转交给人的一位智慧之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Horus(昊来氏)的眼睛代表着人类文字文明的源头。

Horus(昊来氏)的眼睛有左右之分,左眼代表的是月亮之神Thoth,右眼代表的是太阳之神Re。所以Horus(昊来氏)的眼睛有时又代表左眼,右眼有时称为太阳神之眼,eye of Re。读完本书之后,你会明白左眼和右眼的区别。

仓颉除了造字之外,在《河图玉版》中还记载仓颉曾经为帝。同样古埃及的文字先祖和智慧之神Thoth也曾经为统治者。而Thoth的各种名字中(Wedjat,Udjat,Uadjet,Wedjoyet),就是含有“帝/d/”的发音。图2.14为Thoth带皇冠坐御座的肖像。

fig6

图2.14.  Thoth在皇位上,图片来自Wikipedia。

无论是在中国神话还是古埃及神话中,仓颉和Thoth成为帝王的事迹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在中国《河图玉版》、《禅通记》中只是简单提及仓颉曾经为帝。在古埃及也没有发现明确的记载Thoth的帝王经历,只是在一些字画中,Thoth坐在帝王的位置上。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Thoth的皇冠与众不同。典型的古埃及法老的皇冠通常是斜的,上面有只有一条蛇。而Thoth的皇冠是笔直对称的,上面顶着一颗珠子,旁边有两条蛇。有趣的是,“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直項也”,就是笔直的脖子。如果用“直項”来形容Thoth的皇冠好是很贴切的一个词。不过对“直項”有一个更形象的是古埃及神话标记Djed Pillar(节鼎柱),参见【节鼎柱】。

仓颉是如何登上帝王的位置里的呢?中国的仓颉,古埃及的Thoth,苏美尔的Enmerkar三个文明的文字鼻祖是同一个人物吗?虽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造字之神仓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们透过这一扇扇窗户去追溯那关于生命的传奇。

“A Legend of Life: The Lost Memories” can be bought via the following link.

https://www.amazon.com/Legend-Life-Lost-Memories/dp/1732339201/ref=sr_1_1?ie=UTF8&qid=1532126493&sr=8-1&keywords=a+legend+of+life+the+lost+memories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le visited on 11/02/2016

[2]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Cataracts_of_the_Nile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merkar_and_the_Lord_of_Aratta

[4] http://etcsl.orinst.ox.ac.uk/section1/tr1823.htm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atta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ye_of_Horus visited on 11/11/2016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pyrus_stem_(hieroglyph)

 

Copyright ©alegendoflife.wordpress.com.

留下评论

在WordPress.com的博客.

向上 ↑

通过 WordPress.com 设计一个这样的站点
从这里开始